凯发k8国际官网【智库动态】|夏目贵志bg|隋福民 李冰心:大农业观:一个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史、近现代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史;

  李冰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农业农村经济。

  摘要:大农业观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核心观点是大农业之“大”的主要意蕴,习的大农业观是对传统农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从继承角度看,首先是对农业的重视,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性、重要性,与历史上的农本思想有相合之处,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再有就是对科技的重视。从创新角度看,首先是提出了大食物观,其次是对质量的重视,对农业、农村凯发k8国际官网凯发APP,、农民的同等重视。另外,还包括农业主体多元化的思想夏目贵志bg,产业链分工、工农城乡结合,国内外结合等卓见。习的大农业观体现了我们对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突破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藩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新时代的农学思想。

  习非常强调大农业观。2015年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7年12月28日,他又进一步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后来,在湖南、黑龙江、福建等地的考察中,他又多次讲到大农业观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3日发布,明确指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我们认为,大农业观是对农业的一个新的认识,是新时代的农学思想,也是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甚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性理论。

  从字面上看,大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大”字。一般我们会认为,仅仅用于区别过去的小农业,即种植业。大农业则包含农、林、牧、渔业。如果把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农业的系列讲话联系起来看,这个“大”字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厚重,笔者认为,可用三重意蕴加以概括:

  第一,“大”字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习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习多次强调农业安全、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粮食问题,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他提醒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他还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他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他强调:“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第二,“大”字体现了农业的多样性。从需求角度看,多样性体现在农产品的多品类性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产品的多样性与传统的大农业概念相对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农、林、牧、渔业协同发展,可以给我们提供品类更为丰富的能量来源。因此,习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由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农业的多功能性也逐渐凸显。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凯发APP、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比如,农业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也是农耕文明的赓续载体。大农业观强调最大限度统筹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不同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从供给视角看,多样性体现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的多元性和动态演化性。目前凯发K8旗舰厅!,我们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组成类别,即农业的直接经营主体与间接经营主体。直接经营主体既有农户,也有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包括基本农户、兼业农户和农业大户。有的农业大户已经转变为家庭农场,过渡到企业化经营。间接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三个类别:社区性服务组织、行业性服务组织以及农民自愿组成的农民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小农户在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加持下正在演化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小农户。而且,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当然,养殖等占有土地资源较少的行业的规模化程度要大大高于占有土地资源较多的行业,比如种植业。种植业的大规模演化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历史耐心。产业形态也呈现了多元性和动态演化性特点。过去我们把农业定位在第一产业,而现在我们把附着在第一产业上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实际上也可包含进大农业的范畴,即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概念,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如前端的农业科技研发与转化、良种繁育与推广、农资供应与流通、农机制造与销售,以及后端的农产品储藏、加工,农产品的流通、营销等,都可以视为大农业的范畴。为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产业相关的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比如,新兴的生态、文旅、康养等产业。

  第三,“大”字突出了农业的科技性。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与农业科技密不可分的。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展示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潜力。因此,习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他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的资源就那么多,超大规模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又不断增长,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要立志补上短板弱项,还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不仅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应用至农业、农村领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夏目贵志bg,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农业农村来说,“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首先,从需求的层面看,我们已经到了可以消费多种类农产品的时代,也到了需要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看,需求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力牵引。正是因为人类有自身繁衍和向上发展的需求,才使得人类社会形态不断迭代。在需求的刺激下凯发k8国际官网,技术得以不断进步。人类也正是学会了用火,并且能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之后,才走到自然界食物链的顶端。马克思理论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实际上也说明了需求的重要性。而且,在吃穿住行的需求中,吃排在了第一位。人们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吃饱穿暖。吃的方式和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早是茹毛饮血,后来,才吃熟食凯发K8真人,或烤或煮,这大大提高了生存水平。当然,需求能够得以满足是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粮食以及肉类的供给。与之前狩猎采集相比,可获取更多的能量来源。

  种植和养殖的种类以及相关技术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也有着地区间的交流,从而让每一个地区都会获得新的变化。比如,中国在历史早期曾经以稻粟为主食,后来,小麦西来之后夏目贵志bg,北方的人们才逐渐以面食为主。哥伦布大交换让食物的种类更进一步地在各大洲之间交流。土豆原来只是美洲的作物,后来传入欧洲,大大解决了欧洲的饥荒问题。红薯、马铃薯、花生、玉米、南瓜、辣椒这些作物大致在同一时间传入中国。随着地区间的传播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在土地生产率有了进一步提升之后,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发生变化。种类变得更加丰富,数量变得相对充裕,人类能够达至温饱水平。中国今天的农业已然不是饿肚子年代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我们的粮食已经连续十几年增产。餐桌上的浪费已经明显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时期,我们主张光盘行动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农业生产的良好局面。主粮已经不是我们日常饮食消费中的主要部分,我们更多地食用肉、蛋、奶以及蔬果等产品。海鲜也不再是餐桌上的稀罕物。当然,中国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任意享用丰富的肉蛋奶等产品。另外,吃饱之后还要吃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大家更加倾向于选择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环保健康食品。比如,有机蔬菜、无添加剂的食品、土鸡土蛋、绿色牛羊肉等等,以满足健康饮食的需求。

  需求是没有止境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粮食、水果、蔬菜、畜禽产品,富裕起来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口感、新鲜度以及营养价值,追求更高品质的农产品消费。而高品质的牛羊肉、奶类、果菜等农产品生产与消费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人们对于农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一些消费者开始追求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品质农产品,而不再满足于传统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农产品。相对而言,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与此同时,对于农业的文化休闲需求也日益增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形式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家长们愿意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农业耕种过程,以此为抓手来教育孩子、陶冶孩子的情操。农业不仅要提供农产品,还要成为农耕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载体。这些都体现了需求对于农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其次,从供给层面看,当下我们通过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等手段也可以让农业生产的潜能发挥出来。在技术的加持下,人们可以将林地、草地、江河湖海等在内的全部国土资源,均成为获取能量的空间。通过开发大资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进而满足人们对大食物的需求。在科技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分工可以更细,可以创造很多新组织、新业态完成合作的使命,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分工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革命之后,社会发生了三次大分工,分别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原始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业与农业的分离。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的三次重大社会变革。专业化的分工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分工的结果是阶级社会逐渐形成,社会组织也进一步复杂化。

  中国较早形成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农户是主要生产主体,在从事种植业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兼业。农户在耕作之余,也会通过劳动力市场出售自己的生产要素——劳动,比如在外面做长工、做短工等。因此,农户不是天然封闭的,而是一方面在家庭内部进行分工,以获得最大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参与到家庭之外的市场当中去,以更大程度地换取生产生活所需之能量。农户天然地不是专门以种植粮食作物为唯一行动选择的主体。他们根据市场的需要,会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同时,也会从事非农业的一些活动。而且,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非农业方面的生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非农产业的发展让农户的行为不再“内卷化”,并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于是,农户有了更多的外出务工行为和就近去工厂上班的行为。从汉代就已经出现的兼业小农的含义有所变化。原来以农业为主,现在是以非农业为主。由于农业的劳动力不断流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涌现。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也有了进一步优化的可能。产前、产中、产后的劳动由专门的社会化服务机构提供,有的农户甚至通过土地流转,让渡自己的经营权,农户仅凭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的转移就可以获得利益。为了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品牌化、创意化和差异化都成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厚价值链,可以让生产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也能创造出符合未来需求结构升级的农产品和文化产品,农业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中国是一个农学思想非常丰富的国家。大农业观既有对传统农学思想的继承,也有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思想创新。

  从继承角度看,首先是对农业的重视,一直强调农业的基础性、重要性,与历史上的农本思想有相合之处凯发k8国际官网。民之大事在农。“农本”思想贯穿中华文明的始终,构成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农业社会的基本底色。比如,《管子》认为,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人离开五谷不能生存。因此,“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齐民要术》序中则有言:“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禹制土田,万国作乂;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此序强调了农业乃富国强国之根本以及劝课农桑之要义。西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也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正是由于对农业一直高度重视,才成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不间断历史,才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古代社会会持续重视农业之发展呢?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农业是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是人口繁衍和国家繁荣的基础,是维持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支撑。时至今日,虽然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不断缩小,但其重要性没有丝毫改变。人们如果要生存和发展,首要的需求便是农产品的足量保质之供应,因此,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正因为如此,习多次强调发展农业的重要性。他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基础,基础不牢大厦不稳。无论社会现代化程度有多高,14亿多人口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在笔者看来,这种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与传统社会的农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农业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自然环境的产业,其生产过程有其独特性。因此,《吕氏春秋》在《审时》篇中指出:“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农业生产需要天、地、人三者紧密结合,天给予良好的气候条件,地给予土壤,人付出自己的劳动,合理利用天的因素,需要“不违农时”,对于土壤需要“尽地利”,同时,也要维持好土地的营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因此,中国古代有“三宜说”,即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在农业生产中要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汜胜之书》把整个农作物栽培过程,都看成一个天、地、人有机配合的实践,并提出“趣时”(及时耕作)、“和土”(利用和改良土地)、“务粪”(施肥)、“保泽”(保墒灌溉)、“早锄”(及时中耕除草)和“早获”(及时收获)等促进农业发展的举措。正是农业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天地等自然条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一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富有哲理的语言实质上正是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中国在实践中也体会到了这一思想的益处。1909年,美国农学家富兰克林·H.金(F.H.King),为了探究东方农业的发展秘密,曾经用5个月时间到中国和日本、朝鲜考察,后来写成《4000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在这本书里,他高度评价了中国和东亚的农业传统为“永续农业”或“持续农业”。这一农耕体系实现了天、地、人的良好耦合,并让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思想和实践也影响着我们今天的认识。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最后是对科技的重视。中国古代在农业生产上通过“精耕细作”,才养活了巨量人口。“精耕细作”就是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对土地的利用上,隋唐宋元,水稻与麦类等水旱轮作一年两熟的复种有了初步的发展;明淸,除了多熟种植和间作套种继续发展以外,又出现了建立在综合利用(多层次循环利用)水土、生物资源基础上的立体农业(生态农业)雏形。从改良农作物品种上看,占城稻是宋朝重点推广的优良稻种,在南方湿热地区,二月份种植占城稻,两个月后就可收割,不影响下一季的种植。这样南方就可以种两季稻,产量翻番。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农具在农业生产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龙骨车、秧马、连枷、筒车等农具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传统农学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科技的持续重视。习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他说:“设施农业大有可为,要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习认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要求我们:“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从创新角度看,第一,提出了大食物观。大食物观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上。传统社会也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食物需求,但客观上难以实现。一方面是技术条件上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而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结构的升级,我们一方面可以做到粮食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大食物观。正如习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所说:“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大食物观。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新跨越,要求新时代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关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食物产量、提升食物质量、丰富食物种类,不断拓展获取食物的途径,丰富城乡消费者的“菜篮子”和“餐桌子”,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因为如此,习多次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第二,对质量的强调。农业安全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要体现在质量上。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是农产品的质量。如何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都是合格的,高标准的,甚至与日本的标准来比较,也是不差的。另一方面是土地的质量。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知道保养地力的重要性,通过各种肥料的注入,让土地的资源不至于枯竭,因此,可以为人们不断地长出粮食来,从而保证了这一地区巨量人口的可持续存在。然而,在工业化的条件下,耗时费力的循环农业逐渐被农人所抛弃,转而用简单的化肥施用来代替农家肥的使用等,用各式各样的农药来对抗害虫,而不是利用生物间的互补特性等,这样做也是历史发展大势使然。其他工业化国家也是如此。但中国的问题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我们施用的化肥数量、农药数量都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对农产品的质量有潜在影响,也大大不利于子孙后代使用我们脚下的土地。而且,有些重金属污染是不可逆的。这种农业耕作方式亟需改变或者优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习多次强调“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实际上就是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了这一发展,党和政府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同时,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凯发k8国际官网、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生态友好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是农业主体多元化的思路。中国是一个小农户居多的国家。历史上如此,今天依然如此。目前,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没有变。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发展经济学的视野中,小农户都是在工业化大潮中要被淘汰的对象。比如,马克思认为,小农生产方式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过时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资本主义大机器压得粉碎。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合作,通过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扬弃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建立在“自由联合的劳动形式和社会的生产资料”基础之上。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大生产必然会排挤小生产。“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环境中,小农的自然经济只能混一天算一天,慢慢地被折磨死,绝对不会有什么繁荣。”列宁认为农民经济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社会主义的、集体经营的大农业。在西方发展经济学看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工业提供的工资会让农村的零值劳动力离开农业进入到非农业,从理论上讲,这种迁移一直到非农工资等于农业边际生产力为止。这个过程,就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过程,是农业规模经济生成的过程。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尝试过合作,先是互助组,后来是初级社、高级社乃至于人民公社;在改革开放时期凯发k8国际官网,也经历了农民工的南北流动,农民持续到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工作在城市,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长期地在城市生活。从城市化的结构上看,户籍人口的城市化比率要大大低于常住人口的城市化比率。问题在于中国的农业人口数量非常巨大,消弭城乡户口的二元制度,需要一定的时间,否则,城市的管理成本也会有巨大的上升。因此,小农户在今天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在这种局面下,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如何让现代农业服务于他们,从而让他们的现代化水平也有本质的提高,是中国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部署。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后来,习又进一步强调:“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

  第四,产业链和分工视角。农业产业链是指从农田到餐桌的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的有机连接。它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生产环节是农业产业链的起点,包括农田耕种、农作物种植、养殖等。为了打造农业产业链,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产品加工环节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包括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加工技术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导向,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环节是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包括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运输、批发和零售等。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农产品销售环节是农业产业链的终点,包括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和消费。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目前,尽量把农业产业链的大部分都留在农村,这样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除此之外,还要发展三产融合。“三产融合”的概念是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亦强调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加收入。这些思想是传统农业社会所难以想到的。但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却有了发展的舞台。习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同等重视。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强调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习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党和国家一直注重农村的扶贫和减贫工作,并且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阶段性目标提出来,并且强调乡村振兴的五方面内容,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由此可见,新时代的农业需要重视,与此同时,也需要重视农民和农村。传统的农学思想这方面强调得不足。当然,这与不同的时代有关。我们把农业、农民和农村进行统一看待,是因为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收入虽然也在增长,但相对较慢,从绝对数字上看,与城市人口存在差距。农村也是如此,存在破败衰落之可能。

  第六,工农城乡关系视角。历史上,乡村是城市的腹地。城市是连接众多乡村的节点。大农业观蕴含辩证思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大农业观强调农业和非农产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旨在构建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格局,实现农业上下游产业链整合,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习指出:“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些重要论述的核心是把城市和农村看成一个有机整体或者说发展共同体,通过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等的全面融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农城乡共建共享。这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也不同于传统的农学思想。

  第七,内外结合视角。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一直强调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党和政府要求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我们并没有封闭自己,在夯实农业产量基本盘之后,也会利用国际市场。这对于经济增长是有好处的,也是改变中国农业生产上的比较劣势使然。因为中国是属于人口土地资源禀赋较少的国家。从人均的可耕地面积来看,我们不如新大陆国家,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我们也不如欧洲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等,我们和东亚的韩国、日本处在一个量级水平上。因此,我们在可能的条件下,借助于外部关系,可以改善人地比例上的紧张局面。

  第一,必须认识到农业是一个基础性行业。无论何时,农业都不可能被取代,只有人类还存在的话。因此,过去讲“洪范九政,农为政首”。说明古代的封建君主已然认识到农业的重要。今天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一个国家的农业不能脱离国际贸易,但也不能完全指望国际贸易。因为国际贸易具有不可预期的变动。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农业定义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服务者和居于从属地位的产业,需要重新界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应告别以农业占GDP的份额来看待农业重要程度的传统,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业产出品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就是对基本民生的基础保障;二是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在相当长时期不会减弱,农业提供食物安全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强。

  第二,必须认识到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一个是自然风险。农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是农业的主要活动都是在露天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直接和紧密地依赖于自然界的力量,也最易受自然界的影响。如:干旱、地震、火灾、暴风、暴雨、洪水、霜冻、冰雹、火灾、病虫害等都给农业带来极大的影响。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明显,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的自然风险有日趋增强的趋势。另一个是市场风险。一般是指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失衡、农产品价格的波动、经济贸易条件等因素变化等导致农户经济上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中,价格波动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既可能是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可能是农产品价格的下跌,还可能是农业所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因而使得农业市场风险也具有十分明显的特殊性。如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可替代性低和不可缺性,决定了农产品价值的实现较一般工业品的难度大,这使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总是处在一种边际效应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价格管制的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都在增强。农业的市场风险的影响日趋上升。

  第三,必须认识到农业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一般人认为,农业是一个简单的行业,无非就是春种秋收,但事实上,尤其是对于很多非农人来讲,他们低估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农业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农业生产与气候、水文、土壤、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气候不是地球本身所能决定的,属于外生影响变量。人们只有通过累积的经验来适应自然气候,尽量做到“不违农时”,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春种秋收。对农作物生长有负面印象的气候需要通过预测和预防来解决。但尽管如此,相比于一般产业而言凯发k8国际官网,农业还是一个更多受到不可控因素影响的产业。农业生产还需要水文和土壤的支持。没有营养的土地不能生产出作物,没有水的加持,农作物的生长也受到很大约束。中国虽然很早就发明了灌溉农业,但也并非所有的地形都适宜灌溉。农业的循环还离不开微生物的帮助。总而言之,与一般产业相比,农业所关联的因素更加不可控,或者说更加不可替代。从对土壤和水文的利用上看,农业需要注重循环,否则,会影响到人类的基本生存。而要发展循环农业,或者说生态农业需要更丰富的知识。从这个角度讲,农业也可以“高科技”产业,绝不是我们通常所想的撒上种子、施加化肥、喷洒农药、机械收割那么简单。如果要让农业环境具有可持续性,那就不能把农业简单化,或者说把农业科技等同于农业产量的提升。

  第四,必须认识到农业是一个需要进行“机制设计”的行业。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农业产业的基础性制度,已经没有什么优化的空间。但实际上,农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其体制机制需要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农业的需求是与人口规模和结构有很大关系的,而且几乎是一个线性的关系,因此,其需求是有一个适度水平的。与此同时,农产品是“生长”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且储藏成本较高,因此,其供给的弹性也比较小。供给如果大大超过需求,则会产生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如果供给不足,则人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这也是大大不利的。为此,我们认为,在农业市场机制上,不能过度追求市场通过价格的自我平衡机制。而应该有一定的“机制设计”,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也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这个计划不是左右微观主体的决策,而是在宏观上要尽量追求供需的总量平衡。这样才能既不“谷贱伤农”,也不“谷贵伤民”。正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并强调“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的风险,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保障农民的收入。

  第五,必须认识到农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由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或者说“三农”问题不是一件易事,也绝非“产业化”“规模化”等简单的工业化思路。目前,很多农业研究者提出的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大多都是照搬西方的发展经济学,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我们认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区域集中以及规模化也是大势所趋,但一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附带结果,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政策。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农业到了人少地多的时候,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都会进行合理的选择,而不需要政府替我们的主体进行决策。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三农支出占比是不大的,即便如此,通过调研也会发现,这些有限的支出并没有用在“刀刃”上,而是存在着巨大的浪费。在经济大循环中,并没有发挥资本的作用,而仅仅成为了某些官员的“政绩”。这些都与我们的简单认识有关。

  习的大农业观体现了我们对农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突破了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藩篱,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新时代的农学思想。作为新时代的农学思想,一定会指引我们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中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也不可能有中国整体现代化,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是整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台湾积体电路!。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夏目贵志bg、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正如习所言:“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来源:《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5年第2期,注释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